說起中國古代保密文化,大多提到的是漢代孔光“不言溫室之樹”、唐律“漏泄大事”罪、清代奏折制度等典型事例,很少提及元代。其實,元代雖然為時短暫,但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。
一是在保密傳統方面。大部分讀者可能都聽過成吉思汗的“密葬”故事,迄今其葬身何處,仍舊是個謎。但此類保密,對現實政治的影響究竟有限,更重要的保密傳統是在決定蒙古族歷史命運的軍事活動之中。元朝是蒙古鐵騎東征西討建立起來的國家。而要打勝仗,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保密。在這點上,蒙古人可以說是典范!睹晒琶厥贰酚涊d了成吉思汗時期的一個著名泄密案例。1202年,打敗世仇塔塔兒人之后,成吉思汗召集親族機密會議,商量怎樣處理俘虜。此前成吉思汗父親也速該被塔塔兒人用毒酒害死,遺言要將凡是比車輪高的塔塔兒男子全部殺死,婦女兒童分給各家做奴婢。親族會議最后決定,仍按照遺囑處置塔塔兒人。成吉思汗的弟弟別里古臺出帳后,不慎將此謀泄露給塔塔兒人也客·扯連(不久前,他的兩個女兒也速正、也速干嫁給成吉思汗為妃)。于是塔塔兒人都在袖子里藏了刀子,拼死反抗,蒙古軍隊傷亡慘重。別里古臺一向被視為成吉思汗最得力的弟弟和“伴當”(助手、伙伴之意),蒙古創業史上常將他們3人并提,成吉思汗曾說:“有別里古臺之力,哈撒兒之射,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!钡杉己购敛还孟,嚴責別里古臺,不再讓他參與親族機密會議。按照蒙古“故事”(傳統習慣法),“論奏兵政機密,非國族大臣無得與聞者”。這一處罰是很重的,可見蒙古保密紀律之嚴格。
二是在保密制度方面。與清代幾乎全面保密不同,元代保密制度主要表現在軍事上。據明代修撰的《元史·兵志》記載,元世祖忽必烈時期曾經在至元八年(1271年)、十一年(1274年)、二十七年(1290年)3次統計軍隊人數,但卻連大致數字都沒有留下來。原因就是元代的兵籍“漢人不閱”。其實不僅是漢人,即使職掌軍旅的“樞密近臣”,除長官一二人外,其他人也不得與聞,“故有國百年,而內外兵數之多寡,人莫有知之者”。這方面還有1個具體案例。據《元典章》記載,至元二十九年(1292年),朝廷命令蒙古軍和探馬赤軍都與“漢人民戶一同入社”,但很快就被叫停,主要理由就是違反上述保密制度,使得蒙古軍隊數目被地方官吏知曉。最后按照軍方要求,蒙古軍和探馬赤軍自行立社。
三是在保密技術方面。與前代和后代均不同,元代使用一種特殊的文字——亦思替非文字(元代官方對阿拉伯語的稱謂)記載機密事項,“以其文字便于關防取會數目”。這種文字是波斯人傳來的,有特定的寫法和規則,非經教習難以精通,便于保密。為掌握這種文字,元世祖還設置回回國子學,選擇可靠的公卿大夫和富民子弟入校學習。
四是漢王朝的保密傳統仍然延續。比如漢唐以來大臣上奏銷毀草稿(“銷奏草”)的傳統。據《元史》記載,元代初年,著名學者許衡獲元世祖忽必烈重用后,“多奏陳,及退,皆削其草,故其言多秘,世罕得聞”“奏對亦秘”。但同時也出現一些不同意見,比如元代中期著名學者、官員蘇天爵就沒有這樣做,而是藏在家里傳給子孫,他的說法是:“昔人或焚稿以示謹密之義,或存稿以彰從諫之美,顧(蘇)天爵何人,敢為是乎?第藏之于家,以示子孫!边@也是很有意思的做法。
(轉載自《保密工作》雜志2020年第10期)